爱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一本关于读书的使用说明——《如何阅读有效一本书》读后感

2023-09-27 12:13 来源:爱范文 点击:

一本关于读书的使用说明——《如何阅读有效一本书》读后感

一本关于读书的使用说明——《如何阅读有效一本书》读后感

****************

一本关于读书的使用说明——《如何阅读有效一本书》读后感

作者:我们要学习

image.png

发表时间:18-10-2116:31

爱学习,爱分享!

这里是我们要学习!!!

今天突然想起了我几个星期前的读过的一本书——《如何与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本着有输入就要有输出的原则,今天对这本书做一个小总结,算是对这本书的一个交代吧。

今天的总结将围绕作者在开篇问的四个问题进行总结: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那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在哪里

作者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多年的文字编辑经验让他在信息整理方面游刃有余。生活中,他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各个媒体和论坛中,坚持把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任何事都忠实的写在笔记本上,目前他已经记录了整整 200 多本了。这种生活方式被日本 NHK 和 TBS 电视台采访了以后,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销量累计超过 50万册。同时,日本人有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坚持对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注入心力,不妥协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有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最后成为了大师,就像我们熟知的「寿司之神」一样。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本书作者对于怎么样才叫读完一本书是这样理解的:

读完一本书时要把书里的内容记在脑子里,这样在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这些内容也还能继续发酵,还会因为目前正在经历的事情而被重新回忆起来,让人们在受到一次感动,甚至还想在读一次那本书。如果能这样与一本书来一次“深刻交流”,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接下来作者从如何选书、如何购书、如何读书、如何活用,这四个维度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整套方法论。

如何选书以及如何购书

在如何选书方面,作者建议的做法是:列一个购书清单和随想笔记。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第二个: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我们在买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

想买书,但是又不知道买什么书,买一本书要犹豫好久。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书,所以看到什么书都想买。然后回到家一直等到书发霉还没拿起来过。

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我们缺乏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们想从这本书中的收获到什么,这本书讲的这些内容是不是我现阶段想知道的。

总是想着“这本书或许有用”“这方面的知识一定有用啊”,然后就买了。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对于书单的收集来源可以有很多。

比如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篇不错的书评、比如网上各种各样的书单、自己某一天的灵光一闪。都可以记录下来。

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

关于购书,作者给的建议是尽量是去实体书店购买。

作者给出的理由是能够让我们的购物体验更加深刻,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书籍的真实内容。

但是我觉得就我们目前而言,或许线上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我的理由是:

第一,在线上买书能够节省我们的时间。去书店又是找书又是排队,还得专门跑一趟,很麻烦。

第二,现在在网上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对一本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别人的购买反馈,书评等等,还可以先去一些电子书阅读软件上进行预览甚至是通读,比如我现在就一直在用《微信读书》。

如何读书

既然是以读书笔记为导向的读书方法,最后肯定是要进行思想输出的。

对于写读书笔记,作者给的步骤是:读书,划重点,根据重点来写读书笔记。

应该带着什么样的目的阅读呢?

我们要以记读书笔记的目标读书。当你带着这样的目的阅读,你就会一边思考一边选择要摘抄的文章,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多读几遍,尤其是对还没有读懂的部分。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读过三五遍了。

对于一些实在读不懂的或者没有兴趣的内容,你也就会在这种目的下自动的将它们过滤掉,不会去钻牛角尖。

对于怎么划重点,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份详细的流程,

做标记有三个步骤:

通读折角标记:第一遍通读全文时,一边阅读,一边把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重读折角标记:通读一遍之后,第二遍阅读第一次折角的页面,将仍然有价值的一页折角。标记:第三次翻看重读折角标记,确认是真的就价值记下来的笔记就在那句话下方做上标记。

但是在阅读很厚或者有难度的书,或者在旅行时,看书看太久了,对书感觉烦腻时,我们可以用三枚不同的书签(通读书签、重读书签、标记书签),来区分每道程序中断的位置:

当我们在「① 处通读」中断时候可以使用通读书签标记当我们通读到某个时候,认为读不懂了,需要返回去看前文时,使用「重读书签」。当终中断「② 重读」过程以后,开始「③标记」时间,此时使用「标记书签」。当三种标签都搜集齐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笔记了。

以上的步骤都可以说是写读书笔记的准备阶段,接下来就是怎么写读书笔记了。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他的「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在做好标记之后:

画 ,其后摘抄原文;画 ,其后跟着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补充说明。

这么干的好处就是可以立即记录当时的想法。因为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印证,是我们与书本交流过的痕迹。

首先,先在笔记本上写上时间、作者名、书名。接下来就按照我们说的摘抄+评论的格式依次记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写一段要记住换行,段落与段落之间留出两行空白,这是方便我们以后再次阅读、添加新的笔记和修改的用途。这个过程中重点都放在「摘抄对自己重要的段落」和写「主观评论」上,可能会碰见一些你客观觉得很重要,但是无法产生共鸣的文字,我们也不需要摘抄进来。

就这样极简的格式和内容就组成了我们读书笔记的最重要的部分。

如何活用

在社交媒体上写书评或者读后感。

不管我们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以后面对写作总是非常伤脑筋的。其实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写作是一个系统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学习,所以对于这一方面的能力会比较缺乏,很多人无法将自己零碎学到的东西整合到一起。但是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收集点点滴滴,当我们翻开我们得到读书笔记的时候,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字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将我们从一本书上能够学到的东西整理出来了,然后我们在根据我们记的笔记,找一个比较宽松一点时间,将他们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都在强调独立思考,但是想想我们做「摘抄+评论」的读书笔记不就是我们独立思考出来的东西吗?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句子的摘抄,立刻写出当时的评论。在之后的数日里,反复阅读又能再次发现新的观点。就这样循序渐进的,为读书笔记更新新的内容,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不再需要所谓的「权威」告诉你孰对孰错了。

最喜欢书的一部分

这本书最令我喜欢的部分是本书的第一章。在第一章里作者就给我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读书一定要有目的,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这个跟古典老师的功利读书法是一个观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反倒是产生了知识焦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其实给我最大的一个点,在各种信息量巨大的时代,在获取各种信息都十分便利的时代,其实我们更加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所谓的焦虑,不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本书的优点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十分的简单易懂。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看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本书的语言就比较的深奥,每一个点都要好好的思索一番。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就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力,基本上小学生都能看懂。

第二个有点就是这本书没有给我们讲太多的道理,上来基本上就是怎么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给你讲他非常详细。这本书就是一本阅读使用说明书,直接按照上面的方法做就行。

但是可能是由于时代隔得比较远的一些原因,书里面的一些方法,可能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适用了,比如我前面说的买书去书店,我觉得现在我们在网上买要比去书店好得多。

总结

这本书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使用说明书,我相信这是讲读书方法的书里最实用的书了,基本上拿来就可以直接用。

然后,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只有知道了这个,你才可能将一本书真正的读完。

第二个收获就是,要养成记录自己想法的习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想法,而是当我们的想法要派上用法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想法。

最后在附上本书的一张思维导图,不过先说明说明一下,这张思维导图是我在网上找的,我自己做的那张图不知道被我存到哪里去里,而且这张图比我总结的要好上不少。

****************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作者:小禾说情感

发表时间:03-0314:35

文/叶小禾

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已是不易,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一本书,方法很重要。

我们一般阅读的方法不外乎三种::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只有增进理解力的阅读能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可以让我们不断的成长。

一、本书的简介

下面让我们跟着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吧,本书共分四篇: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的最终目标。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不仅介绍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而且在第三篇详加说明了用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之道——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在第四篇,作者把主题阅读分为5个步骤:

1、找到相关的章节,使用最主动的阅读法,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也就是要能找出关键字,发现他是如何使用这些字的,帮助我们了解作者。首先,我们要像翻译者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

3、理清问题,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当然,不同的作者答案也会不同。

4、界定议题,通常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做分类,整理出来。

5、分析讨论。对一个问题完整地分析过后,将来其他人对同一个问题要做研究时,我们的分析讨论就会提供他一个很好的研究基础。那会清除一些障碍,理出一条路,让一个原创性的思考者能突破困境。

最后,作者指出了阅读与心智成长之间的关系。"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二、我的收获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并开始应用到日常读书中去。

以前拿到一本书,就会迫不及待的读起来,一页一页从头阅读,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读到哪里去了,不知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一本书读下来,云里雾里。

现在,当我拿到一本书时,就会先看目录,了解一下这本书大概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需要,哪一部分是我需要的,我会详读,不需要的部分,可以大略看过,这样可以提高了阅读的速度,节省了时间,也吸取了我想要的知识。

三、关于作者

在书本的最后一章,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

与高效阅读的距离,你只差了一本读书笔记

作者:澧水河边

发表时间:18-07-1111:20

一本书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扇窗户,当我们推开窗户,知识的美好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曾经读过的书,你还能想得起来书中的内容吗?书中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这本书对你有过怎样的影响?你还能说得出书的优点吗?

一阵思索之后,你是不是忽然发觉,原来读过的书,在脑海顶多还剩下个书名,其他的,己经全然想不起来了。

明代与王阳明齐名的理学家薛瑄,他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过前,响绝影灭。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

的确是这样,当我们在读过一本书后,如果没有用心领会书的精髓,那就像一阵风、一只飞鸟从我们面前经过后,连影子都找不到。只有反复揣摩,用心的和书本交流,才会体会到书的精妙之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只读过,还能够把读过的书记下来,还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已的生活中,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自身也可以获得提升?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告诉我们,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就可以解决读书生活的这些困惑。本书的重点,就是介绍如何用笔记本,把书中内容真正消化掉,并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他是同志社大学新闻学毕业,是一位传媒业出身的、网络与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并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日本媒体节目和名大论坛中,向大众传播关于阅读信息整理术、和阅读智慧创造法的知识。

他坚持用笔记本来记录他的读书生活,可以说,读书笔记改变和成就了他的人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从如何选书、如何购书、如何读书、如何活用四个方面,介绍了读书笔记在不同阶段的运用技巧,强调读书笔记不但能充实我们的读书生活,还能提高找书、读书和活用的水平,还能带给我们思考方式的转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又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来全面提升自己?相信,这才是我们大家都关心的问题。那一起翻开《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吧。

一、写读书笔记,能让你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对于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的确是经常会让我们感到一头雾水,也因为由此而买了些根本不读的书,总是觉得“这本书以后可能用得上”,“这方面的知识应该要多了解”的念头,便不知不觉就拿起书走向收银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当你想买一本书时,首先一定要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读;其次为了能够更有主动性的选择书籍,事先一定要做好计划,了解自已读书的动机和目的性。

就像我们在同一个场景拍摄照片,往往会因为聚焦位置的不同,从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我们应该怎样通过笔记掌握选书主动权呢?

首先,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随时记下平时的各种感悟、和自已感兴趣的一切,并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记在笔记本上。

其次,杂志和报纸上的书评、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与书相关的作家或是名人访谈、各种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书单,都有可能藏着着好书,只要你感兴之取的内容,都可以剪切下来,放进你的笔记本中,并对笔记本上的内容画线,标注重点,最好写下自己想读的理由。

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后,最后,我们就可以写下购书清单,按照自己的要求,主动选择书籍,并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二、写读书笔记,可以把书中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后,又如何在读完后,把书中内容真正消化,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都是带着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功利性想法开始的。但是,明明是读过很多书,却没有办法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将读后的感受变成文字记下来,留下读过此书的证据。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做好读书笔记的好处,首先,它可以让我们的读书成果一目了然;其次,它可以改变我们的读书方法;当我们以写读书笔记为目的开始读书时,会主动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并对书中重要内容进行提炼;最重要的一点,写读书笔记还能让我们加深对书的记忆。

读书笔记的好处这么多,那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呢?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为我们推荐了一个可以将读过的书铭记于心的妙方,那就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写上读书的日期、书名和作者名,便于日后重读。

第二步,就是摘抄书中打动你的金句或内容。摘抄的好处,首先可以促进、加深我们对书的印象;其次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

摘抄的技巧,需要我们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的内容做上记号;然后通过严选文章来减少摘抄量,最后筛选关键句,找到能代表文章精髓的语句。当然,这就只能全靠你的主观选择了。

我的做法,就是寻找每一段落的主题句,当然有时候是第一句,有时候是最后一句,有时候也许是第二句,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当把一本书的主题句聚合在一起,就成了一本书的精华内容了。

在我们制作“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时,在摘抄的后面,最后一步一定要写上自己的评论。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好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思考, 防止与好点子失之交臂,而这正是我们原创思考的源泉。

三、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全面提升自我

我们读书的目的,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能从书中汲取知识,找到提升自己的窍门,而读书笔记,就是得到这个窍门的法宝。

1,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我们写读书笔记,需要通读全书后,提出问题,锁定关键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反复验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会不断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逻辑思维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更多的原创思考也会浮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自然也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书中的内容。而经过原创思考得来的这些好点子,便可以成为写书评、或者讲书稿的核心内容。

2,读书笔记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

这两年是写作变现最好的时间,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让更多的普通人有了通过写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而写读书笔记,不但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还能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我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比如,我国元末积叶成书的典故,就足以证明读书笔记对于提升个人写作能力,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据说,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陶宗仪,他随身都带着笔砚,每当读书有所感想,便写在树叶上,然后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经过10多年的积累,竟然有了几陶罐树叶笔记。后来陶宗仪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村辍耕录》。

所以说,只要能把写读书笔记坚持下来,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收益,一定是大有益处的。

3、读书笔记还能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都是求教于朋友,或者有经验的长辈。其实,在我们通过某次读书,并写下读书笔记获得的见识,不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还可以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野宣之认为,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他在网上做了一个书评连载,名叫“只用三本书提高工作能力”。就是读三本相同主题的书,了解书中观点后,写下读书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写下书评,以此来解决商务人士的烦恼,比如沟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当你纠结要不要跳槽的时候,就可以先选定几个主题,如职场选择、职业规划、工作方法等,然后选择两到三本主题贴近的书来读。熟读后加做笔记边思考,到最后,你一定会得到一个靠谱的结论,让你做出明智的决定,从而也提升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笔记,不仅能帮我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还能让读过的书真正消化,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提升我们的各种能力。

再美的风景,也需要我们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美妙之处;再好的方法,也需要我们用了才有效果。所以,从现在开始,着手你的读书笔记吧,记下你的读书感想。虽然看似简单的的一个步骤,但坚持下来,就可以让你的阅读更加高效,并让你的读书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每天推荐一本好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读后感

作者:永遇春起爱

发表时间:18-11-2221:59

我偶然在图书馆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名为《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于平实中有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翻开了它。

这本书的作者叫李尚龙,说实话,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他。在开始阅读前,我习惯性地看了下作者简介,这是一个本身就很务实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达成自己的目标。虽然同样都是年轻人,但是我想他的经历可能比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要丰富。上过军校,当过老师,如今投身于导演与写作行业,他将自己的青春活得多姿多彩。

阅读这本书,不同于阅读一些无济于事的心灵鸡汤,很多鸡汤,只在为你现在的颓废状态找借口,为你的迷茫寻觅理由。很多所谓的心灵鸡汤,都是有毒的,读多了,便让我们学会了自我欺骗,仅满足于现状,却不寻求创新型改变。这本书就像穿插于现今流行鸡汤文中的一股清流,阅读它,如同听一个有故事的人向你娓娓道来,道来那些他于追梦途中的亲身感悟。

与书名同名的这篇故事被放在了整本书的首篇,也是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一章。文章中的那个考四级的女生,她的习题集做满了笔记,她的试卷也做了厚厚的一叠,但每次都会失败。她找不到自身的原因,最终陷于深深的苦恼中。而从旁观者的角度,她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会及社团活动的工作中,对于英语习题,也仅仅是做了一套,没有认真的检查,核错。

脑中留下的只是我已经努力做了一套题了,对于她自己,并无任何益处。她的故事也让我开始反省自身是否存在同她一样的问题,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在大学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如果我们都能深知这个道理,不在稍微付出一点时,就自我感动,那么我们会不会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呢?

书中小美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个沽名钓誉的社会里,能怀揣梦想,执拗地走下去的人,确实很少见到,我喜欢书中的小美,她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在她传递的话语里,却是多么的云淡风轻,当作者生发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态度时,她一句“爬吧!太在乎终点就失去爬山的意义了。”她有果敢,她不偏听于人,她发现人生之路退无可退的时候,只能咬咬牙往前走。

她说,成功学都是假的,所以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努力才不一定会成功的,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却是一个真理。也许我们都曾像小美一样,怀揣着满腔热血,曾多次在脑海里憧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想去的地方,可是真正把“想”付诸实践的却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的青春就在漫漫空想中逝去了。这世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这生活,你也能过,你只需要一点点决心,一点点勇敢,一点点希望和一点点的相信。

****************

11本精彩书籍读后感汇总

作者:变富书斋

发表时间:08-1908:08

若水不争,理财人生。极简写作,开源节流。稳步增产,总额受控。学着说不,慢慢变富。

2019年4月16日至7月1日,通过下班后共读学习了11本书的简要学习(非原著阅读)。现将这一阶段的感悟汇总如下。

1.《金字塔原理》有助于写文章:一个关键词撑起一篇文章

对金字塔原则的理解:开头观点,逐级递进,例子相关。

结论先行:每次中有一个中心思想,开门见山。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和概述。归纳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2.《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循环建立坐困牢城

一个不断地循环: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想要遏制上瘾,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坏原有环境。根除上瘾则是看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并换另外的方法去满足。

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必要的独处是应当的,要始终独立思考

群体不善推理,却总是急于行动。群体期待英雄勒庞在书中,总结出如下观点:作为一个领袖,所使用的动员手段,那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

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失去推理能力,思想和情感极易受到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和狂热。并且,群体成为一个整体时,就会变得不能容忍反对意见,因为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体在群体的庇护之下,会变得失去自控、自律的能力,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4.360之父的故事:《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要做就做第一

用户至上,平台经济利他才能自利。顺势,微创新,不断精进。

持续精一件小事,做到世界第一,做到极致,就是一件大事。“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颠峰。”李开复说: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周鸿祎强调在产品上做减法,即找对一个点,将这个点做到极致。功能做得大而全,什么功能都不突出,等于什么都没做。周鸿祎极致的产品功能带给用户的针刺一般的体验,让人印象深刻。世人皆认为成功的秘密高深不可参透,但殊不知成功唯一的秘密就是坚持不懈的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从今天起,你可以选择一项优势或爱好不断打磨,不去管结果如何,而是努力把自己能够做到的部分做到极致,结果终将在未来某一刻绽放。

5.《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坦然面对死亡,欣喜拥抱变化

死亡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每一个人都只是基因传递的工具和载体,人类注定会死亡,而基因则会永生。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产生信息或改善信息,所以必须维持自身的脆弱性。正如尼采所言,只有子女和书籍,才能真正世代相传。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那他永远体会不到伟大的含义。

消除随机性风险给我们带来致命伤害的“杠铃策略”是一种以“抓大放小”的策略来化解偶发性“黑天鹅”事件的有效方法。努力驯化不确定性,而不是试图消除不确定性。具体的操作规则,就是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黑天鹅”事件中保持承受损害的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事件)。塔勒布认为,这种对待风险的双重态度,是实现反脆弱性的良方,而那种含糊不清的中庸之道,反而是骗人的把戏。书中以金融领域为例,如你90%的资产都是以现金或以保值货币的形式持有,而剩下的10%资产投资于风险极高但收益也极高的领域,那么你最终资产的损失不会超过10%,而你的收益是没有上限的。(顺势轻仓)

6.《增长黑客》:大数据营销,免费的才是最贵,因为你付出了信息、时间等等

大数据分析获得用户画像,明确需求推出正确产品,获取种子用户后高速裂变。

循序渐进的迭代!用部分精力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快速投放市场,不断吸收反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对原产品迭代优化,反复验证,尽早达到PMF的状态。书中对互联网的免费定义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卓越能力,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服务永远不收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没毛病,跟另外一句,免费的东西通常都是最贵的,相得益彰!

7.稻盛和夫,《干法》告诉你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工作,你变得更好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我们从什么都不懂四处碰壁,到成熟稳重处事娴熟,这就是我们心志成熟的表现。稻盛和夫:“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帝,获得天助。因为只有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

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把工作当成情人,定下目标,每天坚持积累,注重细节,不断创新。

8.《断舍离》:让自己幸福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学会扔东西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因此我们要断就要断得干干净净。

只留下当下要用的东西,你是物品的主人。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断舍离≠整理术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获得足够的空间,放下多年的执念,获得健康、安全乃至幸福、自由这便是断舍离给我们带来的畅快和解放。不断的拷问物品,也不断的拷问自己,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断舍离也是穿插在生活与职场里的自我探索的过程。

9.文案著作:《尖叫感》:走心了,才是能获得真的认可

文案不同与文章,客户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文案出现的第一眼必须惊艳,引发客户的尖叫感。否则波澜不惊的文案,它的出现与不出现没有根本的区别,还浪费了文案编写的成本,达不到商业目的的文案都是在“耍流氓”。

所以判断一篇好的互联网文案的标准是:不仅要引发阅读兴趣,而且要让人在读完之后产生分享给其他人、参与互动,以及再创作和二次传播的冲动。首先,产品介绍先挑起隐秘诉求。另外一方面是,说出用户心里那句话。

前苏联作者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时刻观察、吸引信息、保持思考。作者称之与用户做“知己”的文案四步骤:战略——感受——内容——表达。战略,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定位是什么。圈出用户群。感受,为了实现这个战略,需要让用户产生什么感受。 形成场景。内容,为了让用户产生这种感受,需要什么内容来加持,什么样的风格调性,什么样的诉求点等等。 让用户产生情绪:惊讶、共鸣、刮目相看。表达,找到最合适的词汇语句来表达。

10.《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实事求是如此珍贵,学会用当下数字观察世界 。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可怕、更暴力,而且更加没有希望。

汉斯在《事实》这本书中,一共介绍了十种情绪化本能,包括一分为二、负面思维、直线思维、计算风险、规模错觉、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视角、归咎他人和情急生乱。

汉斯为我们提供了三点实用做法:第一,我们应该持续测试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限经验采取谦卑的态度,积极获取最新的信息。第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知识保持好奇心。(触类旁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创新是趋势)。第三,多和拥有不同意见的人交流,把不同意见当做自己理解世界的有用资源。

11.《牛奶可乐经济学》: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无处不在(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就藏在这些诗词成语故事典籍中等待我们挖掘取用,感谢我们拥有的如此深沉厚重美丽的从未中断的历史)

成本效益原则,做生意的谁不算账。消费者永远算不过大卖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只买自己需要的就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知道明天还会遇见你!

基础任务1:锻炼第36天,七点起床,饭后外出。keep运动完成肩周运动。完成+5。

基础任务2:更新文章。完成+5。

消耗:休闲玩乐-5。

积分余额120。

****************

读出文章的感悟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作者:退休教师阚教育

发表时间:18-11-0709:51从书中去感悟生活

“读后感”顾名思义,即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在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可见,读是感的基础,感悟是“读后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悟呢?

读出文章的感悟是关键

一是读懂内容   读懂内容就是要了解文章所写的梗概,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景。了解内容的目的是为写“读后感”建立一个材料基础,也为感悟文章的思想做“有米之炊”的准备。

二是读通文意读通文意是要求对文章的句子的含义和段意的作用有所理解,这样以点带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容,为下文深入分析文章做更充分积累。

三是读深主旨 读深文章主旨是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大概的基础上,在体会句子含义和段意的同时,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常是指主题。还要体会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主题的。这样才能为感悟文章提供更好的帮助,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思想,从而提炼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或观点。

四是读透写作目的及内涵这一点主要是要求读者深入揣摩文章的深层次和宽广度,避免就事论事,以此引申拓展,这是感悟的再造和创新。

如果对一篇文章或作品能这样由浅入深地读懂,读通,读深,读透,那么对文章的感悟会油然而生,水到渠成,为你写好“读后感"把住了关键。

下面举例分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这是一篇读《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傅雷家书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这篇“读后感"开篇说“我被作者傅雷那种情深意切的语言深深地打动",这种感悟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读懂内容是无法提出感悟的。接着“读后感"引用"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这是对原文重点句段的内容理解,在进一步理解含义时,而得出"质朴的语言蕴含着一份如山的父爱”的阐述。然后“读后感”通过读“良师益友"“父子成兄弟"以及傅聪举行音乐会面对观众的赞誉后的“赤子之情"而引发的“爱国之情",同时赞美作为父亲一直用书信方式与儿子交流,这种“陪伴是万水千山也无法阻隔",这是对文章的深入揣摩而形成的习作者的自己的感悟。接着由此展开联想,“史铁生母亲的陪伴",“《父亲的油菜花》中父亲的陪伴",再次对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探究引申,“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渐渐隐身,以至缺失",紧扣文章所提炼出的感悟升华自己的观点: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

陪伴让我们感到温暖

总之,这篇“读后感"之所以写得如此条理清晰而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是习作者把握住写“读后感"的关键,在读懂,谈通,读深,读透上下功夫,才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读是感的基础,感悟是关键

****************

2018年,那些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

作者:文艺之美

发表时间:18-12-2317:54

阳历的2018年,再过一周就过完了。回头张望这一年里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说实话,我感谢自己,感恩他(她)人。

感谢自己,读了那些书。

2017年,自己开始在工作之余读书。书籍大都是一些文学作品,数量极少,分别是:清代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刊的《曾文正公家书》、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和民国才女张爱玲的小说集02《白玫瑰与红玫瑰》,总共只有3本书。

2017年,那一年阅读文学类书籍的数量虽然只有3本,但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一年里,阅读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因为在每读完一篇小说或一本书籍后,我大都会在自媒体上写出读后感或随笔发表出去,也有极少数的文章发表在报纸和期刊上。写文章和发表文章的感觉,让我收获了快乐和自信。

乘着2017年阅读带给自己的动力,2018年我更加热爱阅读。这一年里,我读过的文学类书籍有:民国才女张爱玲小说集01《倾城之恋》、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和《父与子》、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和《月夜和六便土》、民国才女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清代沈复的散文集《浮生六记》、西汉司马迁编撰的本纪通史《史记》,总共9本书。

和2017年的书籍阅读数量相比,增加了6本。当然,发表在自媒体上的文章也增加了不少。读、写结合的阅读方式让我获益匪浅。阅读,让我爱不释手;阅读,让我改变了自己。2018年,我感谢自己,工作之余,没有虚度光阴。以书为伴,丰盈内心,成长自我。

感谢自己,走过的那些路。

人生,就如一条路,或笔直或弯曲,或平坦或泥泞,我们既然已经选择,就必须勇往直前。2018年,回望自己走过的那些路,虽然艰辛,却是一路阳光明媚。因为这一年里,我无惧无畏、内心丰盈,笑对繁文琐事,笑对麻烦、委屈。最终,因为自己的豁达和开朗,2018年,不论是家庭经营,还是工作事业,我都收获了称心如意。

感谢自己,因为你的忍让,你的豁达,你的乐观,你的坚持,你的付出,这一年里,你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感恩那些我所遇见的人。

16个人同在一个办公室,就如同一个大家庭,有长有幼,有男有女,有不同的爱好、习惯,有不同的处事风格。幸运的是,2018年我所在的办公室,是一个没有是非、没有争吵,只有温暖和快乐的办公室。不论是长辈、同辈,还是小辈,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地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感恩我的“室友”们,从她(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不同做事的方法、技巧,学到了如何让别人感到快乐的美德。

“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这就是让别人感到温暖、快乐的美德。无须刻意为之,无须假意逢迎,只须以一颗诚挚、友爱的心真实面对他人,你就会让人感到舒适、快乐。

2018年,不仅感恩我的“室友”们,更感恩与我合作、共事的其他同事、朋友们。2018年,感恩那些我所遇见的人,有你们真好!

****************

每天推荐一本好书:《工作与人生》读后感

作者:永遇春起爱

发表时间:18-11-2917:44

通常看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就像看他同什么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一样,因为有人以人为伴,也有人以书为伴。无论是书友还是朋友,我们都应该以最好的为伴。好书就像是你最好的朋友。它始终不渝,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不变。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悦的伴侣。

在我们穷愁潦倒,临危遭难时,它也不会抛弃我们,对我们总是一如既往地亲切。在我们年轻时,好书陶冶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知识;到我们年老时,它又给我们以慰藉和勉励。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生的思想精华,因为人生的境界主要就在于其思想的境界。因此,最好的书是金玉良言和崇高思想的宝库,这些良言和思想若铭记于心并多加珍视,就会成为我们忠实的伴侣和永恒的慰藉。

今天,我想更多的介绍一下王小波。王小波,北京人。中学毕业后在母亲老家山东牟平县插队,并曾经做过民办教师。回北京后当工人,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经贸专业,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社会学讲师。后来,辞职做自由撰稿人。

1997年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45岁。王小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在白话与叙述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随笔、杂文等,文风睿智和幽默,富有人文精神和独立的知识分子品格。《工作与人生》一文,选自王小波的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说:“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们不防换一种说法,人在学习时,不单要用到手、眼和嘴,还要用脑子和用心。要用心学习,就要对所学的东西真正感兴趣。你是否把学习看作一种受罪?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记住,兴趣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的。王小波的文风有种娓娓道来的从容,时而透露出幽默、闲雅。比如,“人在最年轻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到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

希望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

看综艺还能涨知识,学生又要写读后感了!《一本好书》十月播出!

作者:肥宅下饭综艺

发表时间:18-10-0315:32

自从《中国成语大会》之类的节目走红网络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出现。而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也都惊讶的发现,原来看综艺还能涨知识,于是,老师们就开始给学生们布置看节目写读后感的作业。小编去年在某弹幕网站看《见字如面》的时候就看到有很多弹幕吐槽他们是应老师要求来看的,还要写读后感。这段时间几乎没有文化类综艺节目,学生们应该很高兴吧,不过,你们高兴不了多久了!10月10日,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即将播出,你们的读后感又要来了。

《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的升级版产品。

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其实《一本好书》已经策划了两年多,之前大获成功的《见字如面》其实只是它的副产品。关正文觉得,之前我们的读书阅读节目跟观众太遥远了,缺少共鸣,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对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一点也不感兴趣,也不想了解书里面的人物心理历程。但《见字如面》的成功让关正文觉得,可以结合影视舞台和读书,让书生动起来,所以,就诞生了《一本好书》—首个场景式读书节目。

12本书,12期节目,12篇读后感。

《一本好书》一共12期,所以会讲到12本书,也就是会创造12个舞台。这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学生们应该要写12篇读后感。不过,这个节目还会有学者进行点评,同学们可以适当地参考借鉴。

《一本好书》为了打造良好的舞台,邀请的是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小编觉得,这应该又会是一次大型的视听盛宴。十月,《一本好书》即将播出,看综艺就能涨知识,你会看吗?在评论区告诉小编吧。

****************

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不会写读后感,读的书就不会转化为写作能力

作者:饼子读行

发表时间:18-12-1012:50优质原创作者

读后感一向被认为是读书消化的最有效手段,但很多人写读后感,似乎读完一本书只写一篇读后感,对于一个作家一辈子就只能写几本书来看,我们读的未免有些简单和轻率,一本小说可以说作者会把自己能表达的思想和人生经历,都揉搓进小说里,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作者独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因此一篇真的太少,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显然有点浪费资源,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从读书就是和作者交朋友的角度上看,我们还没开始了解他,就草率的结束了段伟大的友谊,他还没开始和我们倾诉心里话,你就把他冷落到书架上了。

下面我简单的概括一些读书笔记怎么写,我现在能想到的首先是[概括型]:就是读完一本书 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但在写这些之前,首先要把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些来龙去脉的内容,要有选择性的进行铺展,目的是为了表达你的那个深刻部分,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内容的概括,首先是便于自己记忆,或者给别人看,先了解一个大概内容,不然无法衬托你的感受,感受需要环境,你的文本概述就是环境,这个环境你要有选择的陈述,因为一个环境有些是基本的要素,如空气这些你就不要赘述了,你所要描述的是可以衬托你感动的那部分内容,其他的可以暂且搁置,放在其他文章里做铺垫。

还有一种就是[微观型],就是以微观,或者横切面的角度去展开内容,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经常写一些读书感受,题目常说有《为什么......》,这就是以微观的角度去解读,去记录,因为你你看小说,总要遇到一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他的命运会这样等等的问题,会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你就单独记录和分析,就以“为什么”的形式展开讨论这个讨论,同时对过去的小说加以利用,与之融汇贯通。

这些为什么你要通过文化领域、伦理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多方面探讨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个为什么总会与伦理有关,或者与文化影响有关,或者与社会有关,当然也可以以你主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你的分析不需要去参考别人认为对还是错,这仅仅是你的思考,文学没有标准答案。

还有就是[分析人物],这里主要是分析人物的命运,一篇文章 拿出-2个人物作为分析主体,进行全文的关于他的内容整理,然后进行分析,如从“性格决定命运说”来分析,还比如从“他的发展经历”讨论对我们的启发等等。

还有就是[揣摩作者意图],其实文学作品,通过作品的表象和意象来揣摩作者真实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每本书除了读者自由发挥的所谓第二次创作的部分以外,还有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这个是我们上学时主要学习的,只是当时把这个列为重点去分析,有些单一化,死板化, 我们在这也可以拿出来单独进行讨论。

综上所述,仅仅这些就包含有几个层面的内容,如果不按这些全部思考完、解读完,这本书说明你还没看完,仅仅是走马观花的读书,也是相当于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如果按这个方式你可以更好的积累,当读到一百本左右,那基你你就会手到擒来随便捻一个话题,就可以说上大半天,但如果不这样细读,既是你读了几百本,也许还是不能做到下笔滔滔不绝,每次读完一本都会增加了一个典型性人物在你脑中,在后面的融会贯通中,可以加以提及、利用、对比。

很多人去学什么写作课,我虽然不否定,但我觉得用处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至少很多作家不是学出来的,文学本来就是和科学相似,是在不断的突破过程中产生,没有说按照某一个框架写就能把文章写好,那是文学快餐化,在阅读的过程中,边写边读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模式和风格。

你要做的就是看看你的文章,别人能不能读懂,自己写完一篇之后,自己读一遍,看看哪里、哪一句意思不好理解,因为自己想的和你文字表达出来的其实是不同的有差异的,这中间有一个想象的读者化问题,你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要尽可能的一致,就需要你在文字上细心打磨,有时自己心里明白,但文字在别人读的时候却不是和你心里想的一样,这是当下最主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在读自己写好的文章时候,有时段落甚至是文字 间陈述、铺展的位置都要不断的琢磨。

首先琢磨其中的意思表达,这一层你觉得没问题,那第二层就是优化布局排列,让人读着有一种起伏感,不能一直让文章处在低潮,这样读者就会没耐性,中间把你要表达的内容思想分两三次的依次递给读者,就像上菜,先给他们一个小菜品着,结尾部分上硬菜这样,不断的琢磨  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然就会发现其他作者的内容里也有这些细节的存在。

你可以进行对比参考,有些文章结构有什么 “总分总”那个总就是一道菜,头尾两道菜,读者吃起来就会觉得舒畅,感觉有层次感,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结构美,有时你也可以像带着一个朋友参观一个地方一样的去铺展内容,到了某一个地方上一道菜,一直到结局,这也是一种结构,针对你内容不同,选择性的在结构上进行调整。

检验一本书你读得好不好,读的透不透,就看你写出来的读后感怎样,要不是写的不好,要不就是读的不好,自己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学会一点点理论常识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而是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相互关联,不断的通过融会贯通进行消化,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点点启示。

文:饼子[主编专栏]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