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范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05-25 18:20 来源:爱范文 点击: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image.png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

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