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三国,导新课
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看过)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学生发言)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学生各抒己见)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大多数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有些初步了解。老师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
(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探究性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生默读课文把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
2.小组互动,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引导品读感悟。
——算天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②但是光读这句,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出诸葛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齐读)”
——算人。
(1)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抓住“笑”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说说诸葛亮在笑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如:笑曹操的谨慎多疑,笑周瑜的自不量力,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根据诸葛亮不同的笑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笑着说,但他并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会说什么(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的话。如: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因为他太谨慎、太多疑啦!周瑜想害我,太自不量力了吧......)
(2)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
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但生性忠厚老实。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鲁肃十分了解,就算准了他不会告密(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算准了借箭的位置
师:诸葛亮不仅能算天、算人而且还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引读:“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因为诸葛亮考虑周密,非常清楚借箭的地理位置,是他的巧妙安排。你们觉得诸葛亮怎么样?(神)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哪里不如诸葛亮?(通过与诸葛亮对比,感受周瑜形象:心胸狭窄,自不量力......)
{设计意图:以文眼“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读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植根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
四、总结全文,以读促读
1.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民族的化身,智慧的化身。
2.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课后再去好好地读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
{设计意图:由三国开课,又由三国结束,使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读《三国演义》从而激发学生好读经典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案2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3—5)(6~9)(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草船借箭》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5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从这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草船借箭》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7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习,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 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草船借箭》教案8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email protected]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
- 《爷爷和小树》教案
-
2024-05-22 14:45:19
-
-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
2024-05-22 14:42:31
-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024-05-22 14:39:43
-
- 《荷花》优秀教案
-
2024-05-22 14:36:54
-
- 《少年闰土》教案
-
2024-05-22 14:34:06
-
- 《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教案
-
2024-05-22 14:31:18
-
- 学会感恩教案
-
2024-05-22 14:28:30
-
-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
2024-05-22 14:25:42
-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从哪里来
-
2024-05-22 14:22:53
-
- 《落花生》的优秀教案设计
-
2024-05-22 14:20:05
-
- 《小猴子下山》教案
-
2024-05-22 14:17:17
-
- 《雪孩子》教案
-
2024-05-22 14:14:28
-
- 圆的认识教案
-
2024-05-22 14:11:40
-
- 《不懂就要问》教案
-
2024-05-22 14:08:52
-
- 《妈妈的账单》教案
-
2024-05-22 14:06:03
-
- 《尊严》教案
-
2024-05-22 14:03:15
-
-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
2024-05-22 14:00:27
-
- 《假如》教案
-
2024-05-22 13:57:39
-
- 《zcs》教案
-
2024-05-22 13:54:50
-
- 树和喜鹊教案
-
2024-05-22 13: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