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范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案

2024-05-22 11:42 来源:爱范文 点击:

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image.png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基础上的深入理解。在这节数学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所以在本课的的设计中,以分数意义的辨析贯穿始终。因为分数的意义,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这才是分数与除法最根本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做分子。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教具学具:

课件,模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先考验下大家,(出示课件)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月饼。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喜欢吃月饼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在月饼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2块,6÷3=2(块)。(板书)

师:说得真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生:0.5块,1÷2=0.5(块)。(板书)

师:表达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老师就继续考验大家,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

师:你为你们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解决分月饼的问题了,不用学具直接说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来看这些算式,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生:用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师:那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语言概括下?

生: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除数分之被除数。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了不起!

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师: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今后我们再看分数时,会有两种意义。(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你有他聪明吗?敢不敢挑战他?我们来闯关,大家有信心吗?

1.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说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新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 a/b(b≠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进分数,复习旧知。在探索新知时,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