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案
《画杨桃》教案
《画杨桃》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杨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画杨桃》教案1
【教学目的】
1、教养: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
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发展:
知道同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亊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俺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身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同学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考虑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同学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⑴ 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以杨桃为主线,写“俺”、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⑵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俺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⑶ 同学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一起研究。
2、同学交流,相机引导。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画杨桃》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习学习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画杨桃》教案3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后记:
《画杨桃》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2.根据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进行一次练笔。
3.培养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德育渗透点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解决办法
一是通过实物亲自去实践,二是同学之间讨论。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通过解决生词问题及初读课文。
(二)在教师提示下自学,教师出示一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交流一些难解决的问题,如课文中的难点、疑点。
五、教具准备
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实物杨桃及写有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的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杨桃有5条棱,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杨桃。这节课我们先初读课文并学习本课的生词。
(二)给学生10分钟时间自学。
内容:一是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是通过理解生字新词。
教诲教导、训导
受用得到益处
(三)教师注意强调的内容。
教强调是阳平,悉是阴平,诲是去声,审、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应注意读准。肃字的`笔顺容易写错,要进行指导。
(四)让学生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作者画杨桃发生了什么事,从中我们还能懂得一个道理,继续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自由读一遍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是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4至6自然段
默读第4至6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的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7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1)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是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6.总结: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7.齐读倒数第12自然段并试背诵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第29课课后作业中的练笔。
(二)教师导入。
1.老题讲清练笔要求: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咱们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写一件事。
2.投影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语句要连贯。
(三)具体指导。
1.让学生说出这次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让大家评一评,内容不限。
3.确定内容之后,按照写作要求在课堂上写。
4.最后读一读,议一议。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30课,读两遍课文,解释生词词义。
《画杨桃》教案5
原文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原因在于教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其成功在于:
一、关注生命灵性,把握生成资源
“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将使学生生命的灵性淹没在教师的灌输之中。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十分珍视“生成”,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准确把握好生成的课堂资源,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而自己则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通过多元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独特的感受,严格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灵性将被彻底抹杀,课堂也将毫无生机可言。
二、构建对话平台,呈现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师生对话部分添加提示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然后补白省略,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到不能随意嘲笑别人,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画杨桃》教案6
妙析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当训练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建议
1.朗读体会法。让学生在多种读书形式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角色体验法。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3.朗读并积累一些词语。
【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体会法、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在体会、体验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谁画得最漂亮?要画得漂亮首先要画得像,要画得像就要做到:一件物品,是什么,就画成什么样。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画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讲解“倒”的读音,“倒”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读“dào”,它还有另一个音“dǎo”。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4.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老师点拨。
(3)小结:课文讲了“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六、学习“画杨桃”这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我”观察杨桃和画杨桃的句子。
2.理解“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我”画的杨桃?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我”听到同学们的笑声后会怎样想。
(老师重点讲解在读人物的对话时,要读出说话人相应的语气。)
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八、梳理板书
画杨桃
“我”:画成了五角星
同学们: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三、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四、学习第5~17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
(1)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学习第18自然段
1.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2.什么是教诲?为什么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六、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
图课摆座交哈页抢嘻
2.学生认字,给生字注音。
3.学生给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5.学生说一说怎样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6.学生书写。
7.展示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八、教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做事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就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九、梳理板书
画杨桃
老师亲自审视让大家轮流看和颜悦色地说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应该怎样做。
十、教学感悟
《画杨桃》一文语言浅显,但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本课的难点。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是其二。在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他事呢”自然地引向学生的生活。
《画杨桃》教案7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理解老师的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情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板书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杨桃什么样?谁画杨桃,画的怎么样?...…)
【让学生针对课题来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杨桃什么样呢,老师带来了一个杨桃,谁还知道杨桃的其他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查找资料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
3、那么文中到底是谁在画杨桃,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生字词,你们预习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出示: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多种形式读,说说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从各个方面来掌握字词,把对基础知识的训练渗透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之中】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4、过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下面我们来深入的读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我”画杨桃。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出什么?(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的读
2、为什么我能这样画画,结合上文来谈一谈。(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话)
3、我画的这样认真,自以为画的很准确,当我把画交出去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反映?(生说,读,表演,体会同学们嘲笑的态度)
【借助朗读、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的人物中,更容易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老师的态度怎样呢,默读课文6--17自然段,找出老师动作的词语(看、走、坐、审视……)体会老师的态度与同学们的截然不同
5、通过观察后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读)
6、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是怎样说的。(出示老师的话)
(1)指名读,老师说了几句话。
(2)再指名开火车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有感情的读读老师的话。
(4)(出示父亲的话)比较两人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5)再读老师的话,试着背下来。
【理解老师的话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其深刻含义。也便于学生积累语言。】
7、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总结: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回去想想,找找,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素材,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画杨桃》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
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画杨桃》教案9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不像……而像” “不要……要……”写句子。
3、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忆字形。
3、 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 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
2、 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 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
2、 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 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
4、 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5、 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 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
三、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让学生来介绍。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教学心得:
《画杨桃》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会认“靠”等14个生字,会写“图”等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三、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审”(shěn)、“晌”(shǎng)、视(shì)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ǐ),注意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同桌交流)
4.扩展训练。
近义词:
教诲──教导 审视──审察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反义词:
准确──错误 难忘──淡忘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四、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图、交、摆、嘻、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4.难字书写指导:
“图”:最后一笔写横封口。
“摆、抢”:左右结构,都是“扌”字旁,注意“仓”与“仑”的区别。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6.学生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l.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读最后一段,激发思维。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
理解“难忘”是什么意思,“终身难忘”呢?
(难忘:无法忘记,永远留在脑海里。终身难忘:即一生都难以忘怀。常形容对他人的恩情或教诲铭记于心,也可形容对某一段时光难以割舍。)
(2)能使作者“终身难忘”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的话。)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导语:作者是怎样画画的?你怎么知道的?
抓住:“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按照看到的去画画的。
(2)学习第2至第16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错误。)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④“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⑤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⑥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⑦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⑧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⑨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7自然段:老师的话。
①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指名读 “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③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④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
⑤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⑥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画杨桃》教案11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
⒈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⒈出示杨桃实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简介杨桃
⒉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齐读课题。(板书:画杨桃)
⒊围绕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①谁画杨桃?②怎样画杨桃?③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④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课文,感知内容
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⒉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⒊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⒋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理清层次
⒈指读生字词
⒉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⒊指读课文,交流: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⒋划分层次
第一段(1):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
第二段(2—18):具体地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发生的事
第三段(19):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用连接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发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再度课文,质疑问难
⒈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⒉师小结: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五、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
⒈认读字词,朗读课文
⒉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探究课文
⒈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感悟重点:
⑴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⑵父亲是怎样教诲我的?“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即画画时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想当然”,是指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判断、做事情。“走了样”,是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就是画的和看到的不样。)
⑶“经常”“叮嘱”说明什么?(父亲对我的教诲很严。)
⑷指导朗读。
⒉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重点感悟:
⑴“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说明“我”是严格按父亲的叮嘱去做的,对自己的画非常自信。)
“我”为什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两个原因:一是从“我”的座位看到的`杨桃就是这个样子。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二是“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认认真真地看”,就抓住了从“我”坐的这个角度看到的杨桃的特点;“老老实实地画”,就是按照父亲叮嘱“我”的那样画,看见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⑵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课文。(“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同学们采取的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则通过:看、走、坐、审视一系列动作,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老师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
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时可抓住学生此时与刚才态度的对比,刚才是好笑,现在是说话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学们已经知错。)
老师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在教育同学们之后神情变得“和颜悦色”,是因为他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
⑶引导学生分析老师的态度可分三步:审视→严肃→和颜悦色(首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老师这样做,是从“我”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接着,老师请觉得好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⑷同样的杨桃,为什么却画出了不同的样子?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际观察后才说出道理?老师这样做说明什么?(说明老师做事严肃认真,教育学生讲究方法,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
⑸理解老师讲的最后一段话?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
把父亲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理解。他们说过哪些相似的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通过老师与父亲的话的对比,找出共同点: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其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做任何事情。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所以文章最后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见上)
⒊小结:
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三、总结全文
⒈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⒉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⒊总结: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龙去脉交待得十分清楚。此外,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饱含哲理,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反映学生们的率直、天真。
⒋ 中心:《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讲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教育我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都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能凭空想象,不要轻易下结论。
⒌课文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同学们采取的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则通过:看、走、坐、审视一系列动作,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学生此时与刚才态度的对比,刚才是好笑,现在是说话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表明同学们已经知错;在课文最后一段,通过老师与父亲的话的对比,找出共同点:进一步强调了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四、课堂练习
⒈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⒉补充提示语: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⒊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⑴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⑵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⑶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⑷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⑸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五、板书设计
教 诲 很 严: 经常叮嘱 是……就……不要
画: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准确
画杨桃 画杨桃受教育 生:嘲笑
师: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一 生 受 用: 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⒈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⒉完成课后第三题。
附:参考资料
⒈杨桃 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⒉想当然 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⒊《画杨桃》的三“妙”
一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二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三妙借“呼应”揭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⒌词语
叮 嘱—再三嘱咐。如,妈妈嘱咐我过马路时要小心。
教 诲—教导;教训。如,我们要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
受 用—得到益处。如,学好知识技能可以受用一生。
准 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如,他的普通话发音很正确。
审 视—仔细看。如,我审视他的面孔,半天才认出他就是我的同学。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和:和蔼。颜:脸色。悦:愉快。色:脸色。如,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对待同学们。
《画杨桃》教案12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画杨桃》教案13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谨记父亲的话,认认真真地把桌上的杨桃画下来,当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说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的呢?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第3至18自然段思考:
(1)这部分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3)把实物摆到桌上,让从不同座位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特别是前排靠边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
(4)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体会“我”画画实事求是。“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①、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②、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然而,同学们是怎样看的呢?
2、研读第3至18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2)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两次发问和学生的两次回答。
①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A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B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②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A、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B、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C、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D、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E、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多么优秀的老师呀!他引导孩子们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认真观察,让事实说话。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读老师的话,看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
3、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d.指导读好这段话。先自读,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师,先练一练,你打算怎样讲给你的学生听?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齐读最后一节。理解“教诲”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5、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
《画杨桃》教案14
教学内容:11.画杨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领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词,出示课件“我会认”学生开火车读。
2、过渡语:在“画杨桃”的课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说的哪段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爸爸的叮嘱我的话来读,并找出“叮嘱”的近义词。
3、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要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板书:是就)
4、理解“想当然”
5、过渡:父亲平时对我画画的要求这么严格,我在画画时有没有按照父亲的叮嘱去做呢?
6、学习2~18自然段。
(1)快速浏览,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2)自由读第2个自然段找出我画杨桃时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体现出什么?{“我”记住父亲的话,对待画画一丝不苟}(齐读父亲的'话)
思考: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找出有关句子后用实物演示)
小结: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仅是因为我看的角度不同,还因为父亲平时对“我”严格的教育。
(3)我把画交上去时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讨论:老师的两次发问与学生的两次回答为什么使用不同符号?
出示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它像什么? 像五五角星
像五角星
(观察前用叹号说明学生自以为是嘲笑我)(观察后用省略号,说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神气不起了!)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体会老师的“神态”动作。
多媒体出示第6个自然段理解“审视”一词。
a.为什么老师要对杨桃审视?
“审视”是仔细地看的意思,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桌上的杨桃,是因为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不会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b.为什么老师变得严肃起来?“半晌”的近义词是什么?(半天)
因为老师发现我的画画得很准确而同学们又不知道,反而在笑。
c.为什么老师发现“我”的杨桃画得很正确时不直接告诉嘲笑“我”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呢?
因为老师是让大家亲身感受一下看的角度不同,结果是不一样,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d.后来,老师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呢?( )
因为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了。
e.多媒体出示老师的话,并让大家说说其中的意思。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7.学习第19个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比较他们的话的相同和不同点。(练习背诵)
说说为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找“教诲”的近义词{教导}
因为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啊!从画杨桃一事中,让我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对我来说终身受益。板书:一生受用
附板书;
父亲: 是......就是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老师: 要......不要......
是......就是......
《画杨桃》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教诲 叮嘱
28 画杨桃 审视
老师 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案
-
2024-05-21 22:34:19
-
- 陶罐和铁罐教案
-
2024-05-21 22:31:31
-
- 黄鹤楼送别教案
-
2024-05-21 22:28:43
-
- 胡同文化教案
-
2024-05-21 22:25:55
-
- 《青蛙卖泥塘》教案
-
2024-05-21 22:23:06
-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2024-05-21 22:20:17
-
- 《蟋蟀的住宅》教案
-
2024-05-21 22:17:27
-
- 《掌声》教案
-
2024-05-21 22:14:37
-
- 初中化学教案
-
2024-05-21 22:11:47
-
- 《泊船瓜洲》教案
-
2024-05-21 22:08:57
-
- 《找次品》教案
-
2024-05-21 22:06:09
-
- 《荷花》教案
-
2024-05-21 22:03:20
-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024-05-21 22:00:32
-
- 巨人的花园教案
-
2024-05-21 21:57:43
-
- 《凡卡》教案
-
2024-05-21 21:54:55
-
- 《坐井观天》教案
-
2024-05-21 21:52:07
-
- 语文《一封信》教案
-
2024-05-21 21:49:18
-
- 《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秀教案
-
2024-05-21 21:46:30
-
- 《三峡》教案
-
2024-05-21 21:43:42
-
- 《氓》教案
-
2024-05-21 21: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