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一看
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一看
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一看
****************
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一看
作者:他角尾奕奕
发表时间:18-02-1716:08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卅I》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赋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鲜活的生命,真正赢得读者的赞誉 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的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这个群体里,有李叔同、李白、白居易、苏东坡……这些历史人物为我们所耳熟能详,他们寄情与山水风物,或归隐田园、或遁迹空门、或吟风颂月,纵观整部中国文化史,恰恰由于这些故事的点缀而熠熠生辉。这一个栩栩如生的个体,用各自的个体人格震荡文化的湖面,撞击着思想的围墙,于是情感的碎末飞扬和荡漾起来,而余秋雨走笔“随物赋形”,将这些碎屑和波纹及时的捕捉,赋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鲜活的生命,赢得读者发自内心的赞誉。
三、沉郁风骨和空灵笔法融合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在《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作者娓娓道来,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文化的流通歇滞、人生的悲欢离合,让人读罢不仅掩卷叹息。在这近乎于悲剧般的体验里、蕴含着悲壮、深刻的美,让我们无法区分哪一处是沉郁,哪一处是空灵。只能静静的享受这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整体美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着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着。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
读书笔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魅力----《文化苦旅》
作者:好家长日记
发表时间:18-03-0716:48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主要通过描写地理风物以及文化历史胜迹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例如莫高窟、宁古塔、寺庙、黄州突围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的人格特性和历史命运。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颇多,尤其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也让我见识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魅力,获益良多,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化苦旅好词读书笔记摘抄:
人迹稀少、云游四野、金光灿烂、遥遥对应、茫茫沙原、铺天盖地、歪歪扭扭、无与伦比、毫无斑驳、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耳熟能详、粉墙灰瓦、南荒之地、人烟稀少、无影无踪、仕途枯荣、无路可寻、颓壁残垣、急流浩荡、神情忧郁、互相辉映、地老天荒
文化苦旅好句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1、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赏析:这一段文字呆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也让我们的文化充满了神秘感,读后感不觉有所触动,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也表现除了莫高窟的奇特之处。
2、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揪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赏析:提到洞庭湖,就自然会想到岳阳楼记,没错,这就是大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让我们对这个地方有了不少的了解。作者借风物来抒发胸怀,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尊敬以及个人的报复。
3、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的鼻祖。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赏析:这一段是描写庐山的,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我一直向往但没有机会去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名人的故事,也带来了文化和遗产。
4、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赏析:江南小镇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和文化,虽然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历程,有很多风景我们看不到了,在遗留的图画里,在历史的文字里,我们隐约还能描绘出那样的画卷。江南小镇的文化历经千年尚能保存,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5、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赏析:我们经常会提到牌坊这个词,一般都是为有功德的人立起来的,为了赞扬他们这种精神,而余秋雨笔下的牌坊更显得高大上,读起来肃然起敬。
文化苦旅好段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
1、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赏析: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希望的希冀,人应该充满力量的活着,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应该抱着希望前行,让自己充满正能量,不同心态的人活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即便是他们都面临着相同的环境。
2、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赏析:这段文字为我们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存在下来并且生根发芽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平时忽视的东西,就像一支毛笔,觉得也没什么奇特的,但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物检,为我们传播和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
《文化苦旅》读后感——何为苦,为何苦?
作者:星火作文
发表时间:07-1515:59
作者:厌离
二十多年前,有这么一个人,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认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淹没的重要遗址;二十多年前,有这么一本书,宛如一位外出的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尤健”,默默地反驳着文人对它的糟践。
这个人,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抵达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址的学者一一余秋雨。
这本书,是上海读者投票评选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书一一《文化苦旅》。
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沉重感油然而生。目光落在一个“苦”字上:何为苦?为何苦?
为解心头疑云,且打开此书,细细品味。
(一)
开篇的《牌坊》、《寺庙》,只立足于童年旧事,并未写远游。既无远游,又何来“苦旅”一说?
读了第三篇《我的山河》,方才豁然开朗。先前看似偏题的文章,实则阐明了作者作“苦旅”的缘由。作者本是山河之子,女教师的到来使冰封的村庄解了冻,也把家乡的山河拉进了书本。他便从解了冻的乡村走向城市,博览众书,却蓦然醒悟:人,应当回归山河;文本文化,应当回归生态文化。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文化之旅,探寻各种历史选择的生态理由。只有走在路上,才能赋予文化以生气;只有走在路上,才能凭借山河找寻大量细节,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多少个春夏秋冬的苦读,方能换来这一弥足珍贵的顿悟。这一蓄力的过程,想必也充满艰辛。后来,便有了佛的那一声“动身吧”。便有了这场惊天动地的文化苦旅。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二)
“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是中国之旅。从莫高窟到道士塔,从荒无人烟的西域到人间天堂苏杭,作者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余先生喜欢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因而饱含深切的民族和文化忧患意识。在此,且以我最喜欢的《阳关雪》为例,略窥见一二。
作者在开篇写自己游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的经历,由己及人,写出了当今人们骨子里对“诗”的追寻,归根溯源,便是人们的历史文化情结。
于是,在第七段中,作者带着这份情结、冲着王维的《渭城曲》,去寻阳关了。这儿,作者第一次提到了雪,这雪是苍凉悲壮的;也第一次提到了“苦”,这苦则是因为天寒路远,却孤身前行。
此为“苦”的第一层。
面对这一望无垠的天地,作者感叹自身如侏儒般的渺小之余,又将思绪投影到了历史的长河中,由寻阳关的经过转为对阳关的直接凭吊。
在用寒风、苇草、群山、白雪、烽火台等景物描绘出阳关的苍凉后,终于姗姗点出了那首《渭城曲》,也带出了“唐人风范”。可惜,唐王朝并没有将此延续久远。
因而阳关坍塌了,成了废墟,作者为之惋惜;
阳关坍塌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精神疆域的坍塌;苦,亦一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化的轻视、对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的无奈。
此为“苦”之第二层。
然而,旅途仍没有停下,步履依然向前。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场探索文化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的旅途,因而免不了踽踽独行、苦苦求索。
这儿,“苦”的第三层也呼之欲出了。
探寻之苦,是旅途的艰辛,是对文化的反思,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三)
接着,作者的步伐迈向了更遥远、更广阔的文明一一世界之旅。
此次考察,是对中华文明的自然延续。
作者是极喜欢对比的,从《寺庙》中的寺庙与学校、冷与热、新与旧,到《沙洲隐泉》中的巅峰与低谷、粗犷与明丽的,对比过后知无一不去向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此处则构成了一系列更为宏大的对比,在对比中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中更深入了解其他文明。
在《远方的海》中,这种“苦”又得以升华。在此文中,作者阐述了“家”的哲学意义,从自己和妻子的“四海为家”,上升到对整个中华民族灵魂的思考:中国人的生命过于拘泥于文字,缺少了对大海的向往,缺少了“大家”的意识。
于是,在这个可以走出文字、走出小家的时代,作者选择以他的苦旅,唤起中国文化中长久被埋没的生命力。
这种“苦”,和作者所提倡的生态文化,是如出一辙的。
(四)
在经历了“中国之旅”和“世界之旅”后,《文化苦旅》进入了第三部分一一人生之旅。
无数的古迹背后,是一个个高贵的生命在支撑;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势必会经历坎坷。因此,作者终于正式声明:他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而成的人生旅途,便是文化的宿命。
作者以最熟悉的文化创造者为例,加之自己的个人经历,揭示了“文化苦旅”的本质一-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也发出了他对艺术的感慨: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
这里,作者将目光放在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中国文化的宿命进行了深思。
读罢全书,感慨良多。关于《文化苦旅》,却有一段不得不说的闲话。曾有人作文写道:在一次扫黄行动中,妓女的包里被查出三样东西,口红、避孕套、《文化苦旅》。面对这样的挖苦,余先生却潇洒道:“我不拒绝自己的书散落于寻常巷陌、浅楼窄门。
余先生豁达之余,也告诉了当代人文化存在的真正方式:并非阳春白雪,而因镶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成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事物。
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兴许我一辈子也做不到行万里路,但我愿意在时间的荒野里,静静阅读此书。于粗糙中提升生命的大境界,又何尝不是一场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
作者:网投信息分享
发表时间:18-05-2015:33
《文化苦旅—道士塔》读后感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平民吗?那个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道士吗?那个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的人吗?
那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是一个民族无法抚平的伤疤。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冒险家斯坦固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这可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啊,怎能让外国人以这样廉价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们是强盗,但是国人不珍惜这些文化财产,又与强盗有何差别呢?
就这样,中国宝贵的遗产一点点沦落到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现在有很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陈列着莫高窟里的文物,陈列着本属于中国的文物。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西洋学者,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也许是我们太过于自私,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而现在,当我们只能从国外买来文献的胶卷时,当我们深感屈辱的从别人手中买回曾属于自己的文化时,我们才意识到文化的无价,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
只有失去,才知珍惜。所以,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只有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起来,只有我们努力钻研,才能去护那些只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回忆……
每一本书都会教给我或多或少的知识和道理。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可以让大家在玩中学习的书,这本书名叫《李毓佩数学故事集》。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主人公定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另外因为这本书是关于数学的,所以还有一个数学猴。
这本书主要是由一篇篇一系列的小故事组成,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数学题让主人公来破,故事后都有一个和文章里的题目相类似的数学题让我们来做,以测验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掌握程度,练习题有难的有简单的,我们一定要做完了题才能看下一个故事。
每一篇故事的题材都很有趣,我们玩着玩着就学会了一道道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希望你也可以看看这本有趣的书。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哈哈,植物原来超有趣》。
在这本书里,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漂亮的;有难看的;有水生的;有陆生的还有繁殖力超棒的。我们说说奇妙的九死还魂草——卷柏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也一样,含水量少的,只有16%,低于这个百分比,可是卷柏不同,即使体内的水分降到5%以下,几乎成“干草”了,仍然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从前,有一个喜欢做标本的人,做了一个卷柏的标本。几年后,这个人拿出标本,无意将其掉入水中,想不到标本居然“复活”了。其实,是卷柏具有超强的抗旱本领,当天气出现了旱情,它的枝叶就会缩成一团。整棵植物就会变得枯焦干,像是已经死去一样。可是,一旦得到水分,就会拼命的喝水,这时候,植株就会“还魂”过来了。但是,周边的环境被工业废水污染了,他就真的会死去,永远也活不过了。
卷柏怎么走路,怎么会走路?虽然,卷柏抗旱好,可是植物总要有水才能生活下去呀!卷柏是在体内水分不够的时候,将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拔出来,将整个身体缩成小圆球。由于身体轻便,只要稍微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着风在大地上面滚动起来。一旦滚到分充足的地方,便迅速打开,把根从新钻进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不足时,又会去寻找新的水源。
这卷柏可真有意思,居然体内的水分降到5%以下,还能活下来。简直是“百死还魂草”呀!
《悬墚刺股》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汉朝人孙敬和战国时期时期的苏敬的故事。为了在读书时不打瞌睡,他们各自想了一个办法。孙敬用绳子把自己的长辫子绑着,挂在大墚上。当自己打瞌睡头往下低时,绳子就把长辫子拉紧了,把头皮扯痛了。人自然就醒了,可以继续读书。而另一个办法是,自己手握一把锥子,在人犯困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大腿,让强烈的疼痛感驱散睡意,以便继续灯下苦读。于是,后人就把这两人的办法称为悬梁刺股。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为了读书,古人竟用这样的办法,可以说,古时候的人真是可敬,可敬啊!虽然,我现在用不着在深夜也苦读,但我比古代人对知识的欲望远赶不上。今天,我在这物资优越的条件下,学习的热情赶不上古代的读书人。我没有树立明确的读书目标,做功课只是为了分数,为了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态度是要不得的。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我要以古人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才,成为国家的栋梁。
俗话说“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有些年轻人沉迷网络,荒弃学业,到老了才知道读书有多好。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收方悔读书迟。”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多看书、读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看书不但可以长知识,还可以在写作时大有帮助。
假期里,我读了许多小故事,不过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篇《那个叫高歌的小破孩儿》。
高畅在七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七岁以前,她有个幸福的家庭。在她昏迷不醒时,妈妈怀孕了。爸爸妈妈却不管还在昏迷不醒的自己把弟弟高歌生了下来。醒来后,高畅几乎毫发无损,但她的生活,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一场车祸变得贫穷,高畅觉得,弟弟高歌只是以前的自己的代替品,所以对高歌很不友好。高畅每一次出门,高歌都会跟着高畅,他说,姐姐小时候就是因为过马路不小心猜出的车祸,所以他要保护姐姐。那一刻,尽管高畅怎么跟自己说并没有被感动,但眼角却还是泛出了点点泪花。几年后的一天,高歌在街上被车撞死了,得知消息的那一瞬间,高畅连忙跑去医院,这时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是有多么爱他的弟弟高歌,自己却连一声谢谢都从没对他说,内心追悔莫及。
高畅,高歌,这一对被命运紧扣在一起的姐弟。明明觉得那只是自己的代替品,他却紧紧的保护着你,小心翼翼地不让你受到伤害,无怨无悔的叫了自己那么多年“姐姐”,自己却不好好珍惜,直到失去了才想挽回,可惜,已经太晚了。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被高歌的默默奉献以及爱给感动了。他用小小的身躯去保护着对他并不用好的姐姐,无怨无悔了叫了她那么多年“姐姐”也不求回报,令我感动不已。
相信看完故事的你也会和我一样的感动。
-
- 源氏物语读后感
-
2023-10-10 00:40:52
-
- 悲惨世界读后感
-
2023-10-10 00:38:06
-
- 鲁迅全集读后感
-
2023-10-10 00:35:20
-
- 京华烟云读后感
-
2023-10-10 00:32:34
-
- 简爱读后感1500字
-
2023-10-10 00:29:48
-
- 创业史读后感
-
2023-10-10 00:27:02
-
- 鲁迅作品读后感
-
2023-10-10 00:24:16
-
- 长恨歌读后感
-
2023-10-10 00:21:30
-
- 读后感的写法
-
2023-10-10 00:18:44
-
- 思路决定出路读后感
-
2023-10-10 00:15:58
-
- 资治通鉴读后感
-
2023-10-10 00:13:12
-
- 忏悔录读后感
-
2023-10-10 00:10:26
-
- 红旗谱读后感
-
2023-10-10 00:07:40
-
- 论语心得读后感
-
2023-10-10 00:04:54
-
- 红岩读后感1000字
-
2023-10-10 00:02:08
-
- 登天的感觉读后感
-
2023-10-09 23:59:22
-
- 世界因你不同读后感
-
2023-10-09 23:56:36
-
- 读后感作文评语
-
2023-10-09 23:53:50
-
- 高中读后感
-
2023-10-09 23:51:03
-
- 散文读后感
-
2023-10-09 23: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