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篇一:《实践论》读后感】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
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二:《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文章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之后,认识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因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是阶段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再次,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强调绝对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并着重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和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了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任务”。
此外,文章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探寻事物的内在属性,尽可能地多举事物内在特性之间的各个要素。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结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其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现实践论第一次飞跃之后,我们应该将实践认识理论返回的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进一步去指导实践。我们学习、认识、观察事物过程就是理论联系指导实践的过程。我们学习别人的正确的东西,用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反之,我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检验了别人理论的正确与否?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发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用到这一原理,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给我们的任务,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因为此两者是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确地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当然真理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于时俱进的要求。
《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行、知问题,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需应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行动,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注重理论实践创新,激发自己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的激情,不断拓展自己的新视野。不断探索科学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看清对象,有的放矢,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付诸行动。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的素质的能力,争取做有为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实践论》读后感】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世代代的时代中不断进步,可是在生活中难免想到党。多多少少次我们都是为了党的纪念日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判断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1921年7月1日我永远忘不了!党的生日!
【篇四:《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篇五:《实践论》读后感】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可以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缺乏机场设施。必须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达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一个可以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面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篇六:《实践论》读后感】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要经过思考、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胆实践,才是我们对于公安工作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数民警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
- 大国崛起读后感
-
2023-09-27 14:56:20
-
- 道德经读后感
-
2023-09-27 14:53:34
-
- 水浒传读后感2000字
-
2023-09-27 14:50:48
-
- 读《活着》读后感
-
2023-09-27 14:48:02
-
- 海燕之歌读后感
-
2023-09-27 14:45:16
-
- 忠诚胜于能力读后感
-
2023-09-27 14:42:30
-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
2023-09-27 14:39:44
-
-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
-
2023-09-27 14:36:58
-
-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
2023-09-27 14:34:12
-
- 邓小平传读后感
-
2023-09-27 14:31:26
-
- 古文观止读后感
-
2023-09-27 14:28:40
-
-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
2023-09-27 14:25:54
-
-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
2023-09-27 14:23:07
-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2023-09-27 14:20:21
-
- 影响力读后感
-
2023-09-27 14:17:35
-
-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
2023-09-27 14:14:49
-
- 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
2023-09-27 14:12:03
-
- 简爱读后感2000字
-
2023-09-27 14:09:17
-
- 围城读后感
-
2023-09-27 14:06:31
-
- 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
-
2023-09-27 1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