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2024-05-23 21:53 来源:爱范文 点击: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精选2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

image.png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水波形旋涡状等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

教师小结: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不会写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结束,手指印画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尼,印出各种图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和铁制品的关系。

(2)通过有趣的游戏认识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猫头饰13个、鱼钩12个、2个塑料篮子、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鱼。

环境布置:

墙面布置(可爱的宠物、宠物的图片)语文角、益智角、图书角、科学角

活动过程:

(1)引起动机∶

老师将猫妈妈,小花猫的头饰拿出来让幼儿猜猜今天玩什么游戏。

(2)中心内容∶

1、老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玩“花猫钓鱼”的游戏。老师扮做猫妈妈,让幼儿做小花猫,带上头饰对幼儿说:“今天,猫妈妈带你们去鱼塘钓鱼。”

2、老师带领幼儿来到鱼塘边对幼儿说:“鱼池里有许多鱼,让我们快来钓鱼吧。”

3、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幼儿钓鱼,老帅鼓励幼儿,先钓完鱼的那组为胜。

4、游戏结束后,老师再放入不一些鱼让幼儿再钓,结果,都钓不上来。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鱼钓不上来,而第一次的却可以钓上来。

5、在讨论中,幼儿知道钓上来的鱼身上都有回形针,而没有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回形针。鱼钩上因为贴上了磁铁,所以能将鱼身上有回形针的鱼钓起来,因此,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6、老师将准备好的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让幼儿再钓钓看,让幼儿进行试验,以巩固幼儿对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的概念。

7、请幼儿分组的进入角落

语文角

益智角

图书角

科学角进行活动。

(3)结束部分:

老师放音乐让幼儿把角落收拾好回到大组。老师总结,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让幼儿在轻松活泼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海豚的本领,并能进行相关的讨论,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指示做相应的动作,发展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海豚布偶。

2、视频短片“海豚”(《动物真有趣》电子书第2-3页),以及有关海豚帮助人类的录像等。

3、铃鼓。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出示海豚布偶,老师与布偶进行对话:

老师:海豚,请问你住在哪里?

海豚:我原本住在海洋里,后来人们把我和我的同伴带到海洋公园来,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

老师:你们会表演什么呢?

海豚:我们会表演很多节目,跳高、顶球都难不住我们。

2、老师引发幼儿对海豚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播放电子书第2-3页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看海豚表演的片段。,播放海豚为人类服务,救助人类的录像。

4、与幼儿讨论海豚的本领,例如会跳出水面用嘴巴顶球,会用鳍做出挥手的动作,会发出类似唱歌的声音、能帮人做事情等。

5、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泳。当老师用力拍打铃鼓一下时,幼儿便模仿海豚向上跳一次;老师用力拍打铃鼓两下时,幼儿便跳两次。

活动评价:能较清楚地说出海豚的本领。能根据铃鼓声的指示模仿海豚跳跃。

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幼儿基本达到,幼儿能清楚的说出海豚的本领,播放视频幼儿兴致很高,只是漏了一环节,观看图片后没有描述海豚的外形特征。整个活动过程有些单一,最后结束部分,可以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听指令模仿海豚跳圈向上跳,根据指示做动作。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探索、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2、尝试制作水泥沙,初步了解沙子的功用。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沙子,人手两个杯子、搅拌棒。

沙画图片、水泥、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沙、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沙)这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吗?请你去轻轻地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玩一玩这些沙长的什么样?(幼儿操作)

教师通过幼儿的回答小结:沙子是细细的、一粒一粒的,摸在手里软软的------

二、进一步探索沙子的特征

刚才,有的小朋友说沙子会流的,请你来演示给小朋友看看(一个幼儿操作)教师操作:原来沙子会流动的,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会想沙子一样流动的?(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述)

我们以前做过糖和盐的小实验,还记得糖和盐放在水里会怎样吗?如果沙子放了水会不会溶解呢?(幼儿猜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三、了解沙子的功用

小朋友,你们知道沙子有什么用吗?(可以玩、画画(出示沙画)

出示水泥沙,这是什么?(幼儿猜测)老师告诉你们这是用沙子做的,请你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沙子是软软的,而这个确实硬硬的'。原来软软的沙加了水泥和水,太阳一晒就会变成硬硬的水泥沙,沙子是造房子必不可少的材料。

小猪想要请我们小朋友为他做一间坚硬、牢固的房子,你们想帮他吗?(交代方法、要求)

活动延伸:

你们的水泥沙做好了吗?现在把他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就会变的坚硬,可以给小猪造房子了。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在水里的溶解的现象。

2、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各种洗剂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剂用品

2、人手一杯水喝一根小木棒、吸管

3、柜子上贴有各种洗剂用品的标记图。

活动过程

导入:

问题情境

基本部分:

1、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1)老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作出能吹泡泡的水呢?)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能吹出泡泡的水,(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

能想到的洗剂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的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吧自己想要的袭击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2)引导幼儿观察洗剂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老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加入不同洗剂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洗发露、沐浴露、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和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4、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水的效果影响。

(1)用吸管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老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那个小朋友用了和他一样的东西?(用另一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一试)

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一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吹的泡泡多。

(4)收拾整理物品,请小朋友按标志图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到柜子里。

小结:幼儿能过尝试用各种洗剂用品制作泡泡水,

活动延伸:继续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的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实验。

活动重点:

幼儿能通过商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

能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感受盐的多少与鸡蛋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熟鸡蛋、筷子、小勺、记录纸、盐各6份、纸板、纸、泡沫、塑料板、瓶盖、碟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听故事《潇洒哥落水了》后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将潇洒哥救上岸呢?

二、实验(一)

1、教师:刚才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好办法救潇洒哥上岸,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请你们利用我们桌上的'道具试着让我们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2、幼儿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小朋友做完实验后,请小朋友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道具让鸡蛋浮起来的。

三、实验(二)

1、分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救了我们的潇洒哥,但是,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特殊的道具(盐)想请小朋友再来试着用盐做一次实验看看鸡蛋能不能浮起来。

要求:三个好朋友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放一次盐就要在纸上记录一次,还要记录下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

2、幼儿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幼儿做好记录。

3、(1)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变化。

(2)请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自己组的记录内容。

教师小结:

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我们发现鸡蛋仔盐水中会渐渐的浮起来,也成功的救了我们的潇洒哥。可是潇洒哥它还有一个烦恼,就是它得救了以后就不怕掉入水中了,可是他们还有其它的蛋类好朋友如(鹌鹑蛋、鸭蛋等等)它们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小朋友再见!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有的幼儿已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给妈妈串项链的情景,开展此次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妈妈,激发对妈妈的爱,从而来给妈妈送礼物。第二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abab和abbabb的模式规律。第三环节让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模仿,鼓励幼儿自我创新排序规律。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颜色进行排序,初步了解abab和abbabb的规律。

2.在为妈妈画项链的过程中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蜡笔、已经画有一段项链的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讨论(引导幼儿说出妈妈的.特征,从而爱妈妈来送礼物给妈妈)

1.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爱)你们为什么爱妈妈呢?(因为妈妈漂亮;妈妈也爱我,给我们做饭吃;妈妈天天照顾我们;妈妈给我们买书和玩具;妈妈天天送我们上幼儿园……)

2.你们都爱自己的妈妈,那么你们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漂亮的花,衣服,项链……)

二、观察感知(初步了解abab和abbabb的模式规律)

1.出示教师制作的项链:我也非常爱自己的妈妈。老师做了一条项链,准备送给自己的妈妈。

2.引导幼儿观察项链珠子的排列顺序:这条项链的珠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他们是怎样排队的?(引导幼儿了解有规律abab和abbabb)

3.珠子还可以怎样排队也又漂亮,又有规律?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巩固模式排序的规律,鼓励幼儿有创新)

1.提要求:我们也来做一条想来送给妈妈吧。但是妈妈喜欢有规律排队的项链。

2.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操作纸进行操作。

3.鼓励已完成操作的幼儿尝试在没有提示的操作纸上为妈妈画项链。

4.交流分享。引导幼儿说说,送给妈妈项链有么颜色,怎样排队的。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2.能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绘画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熊的图片一张

3.幼儿领域的操作用书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一)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小熊搬新家了,它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去做客,看看它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

师:去小熊家有三条不同的路,三位好朋友各走了一条小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走的是怎样的小路呢?

小兔:不同颜色一隔一的排序

小猫:不同大小一隔二的排序

小狗:不同形状一、一、一的排序

(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

二、出示PPT,引导幼儿体验学习不同排序方法。

(一)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

师:三个好朋友都到小熊家了,小熊可开心了,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呢!可是想吃这些食物可没那么容易哦!小熊还为小动物们提供了没有装饰完的盘子呢,我们只要把小熊的盘子装饰完,最爱吃的东西就会出现了。

小兔:不同实物一隔一的排列下去(说对了出现萝卜)

小猫:不同大小一隔二的排列下去(说对了出现小鱼)

小狗:不同形状一、一、一的排列下去(说对了出现骨头)

三、幼儿动手操作。

(一)简单介绍活动内容。

师:小熊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去做客呢,但是小熊为小朋友出了一道题,闯关成功的小朋友才可以到他家做客。小熊出的题在老师手上,叫按规律画。画对的小朋友才可以到小熊家做客。

(二)教师的示范讲解。

(三)幼儿动手操作。

提出制作要求:

按一定规律排序

保持安静,完成后举手告诉老师。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关注周围事物,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2.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观察分类能力。

3.了解电池的基本知识,知道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手电筒、闹钟、手机、遥控器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察事物,引出课题。

提问:桌子上放的是什么?

(电动玩具,手电筒、闹钟、手机等)

教师:怎样才能人这些东西亮起来、动起来呢?我们一起来寻找它们的秘密。

二、展开

1.复习电池的基本特性。

教师:这些物品里都有电池,它们运作和转动都离不开电池。

提问:你知道电池的哪些知识?

小结:电池分正负两极,凸起的一端为正极、凹进取的一端为负极,正极和负极链接才能保证有电。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需要电池。

2.电池分类

教师:请把这些电池从物品里面拆下来,按照不同的型号进行分类。

小结:电池按照型号可以分为1号、5号、7号等,纽扣电池,锂电池等。

3.生活经验讲述,我见过的电池。

提问:

(1)你见过什么型号的电池?放在什么物品里使用?

(2)你们家是怎样处理废旧电池的?

4.讲解废旧电池的危害,萌发幼儿环保意识。

教师:电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废旧电池处理不当会严重破坏我们的环境。

不同类型的'电池对环境的破坏不同。

废旧电池埋在土壤中会影响土质,在这片土壤中将不会生长出植物;

丢在河水中会严重污染水质,水中的小鱼会死掉;小朋友玩废旧电池会引起汞中毒。

提问:怎样正确处理废旧电池?

小结:废旧电池对人类和环境都有危害,不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要投放在指定的地方和有标记的垃圾箱中。

三、结束

活动评价:从幼儿是否大胆回答问题和积极参与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园区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2、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3、学会做观察记录。

4、复习12以内的点数。

5、认读树名。

活动准备:

1、课前对园区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树的名称、树龄及生活习性)及编号(以便幼儿记录)。

2、彩笔、图画纸、铅笔。

3、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4、小桶。

活动过程:

1、在观察了解园区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树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下到上,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细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上,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路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展区展览。

总结分享:

请幼儿谈谈对园区春天树木千姿百态的感受。

活动评价:

通过对本土资源的优势利用,让幼儿对树的了解更深更广,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物体的能力,让幼儿学会关心、照顾喜欢的树,还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Ppt、图示

【活动流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教师不必强求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只要从幼儿能理解的角度出发来交流即可)

二、整理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你认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这里可以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一步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三、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让恐龙灭绝的原因都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活动反思】

恐龙去哪里了这是个十分有意义的探讨活动,幼儿会积极主动的探讨活动,但有时小朋友说出的答案,有点偏离现实,需要老师从旁指导。重新梳理知识,但在图片、视频方面的资料还不够全面、科学。幼儿接受的知识还不够科学。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过比较、品尝,体验新品种无籽西瓜的优点。

活动准备

1、普通西瓜、无籽西瓜及其他瓜果若干。

2、餐巾、点心盘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引出“怎样吃西瓜”的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猴王吃西瓜》

2、提问:

(1)猴王是怎样吃西瓜的?

(2)你们是怎样吃西瓜的?

二、请幼儿在许多瓜果中挑选出西瓜进行观察、品尝。

1、这里有许多瓜果,哪些是西瓜呢?

2、西瓜是什么样的?

(1)请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3)小结:有的

西瓜是圆圆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还有的是带花纹的;

西瓜是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

3、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可让幼儿猜测,以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西瓜内部特征的兴趣。)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小结: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

三、引导幼儿感受无籽西瓜的优点

1、请幼儿品尝无籽西瓜,说说它和刚才的西瓜有什么不一样。

(特别甜,吃起来特别方便。)

2、根据幼儿的.讨论作一小结,让幼儿感受科技新产品的优点。

附猴王吃西瓜(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猴子捡到一个大西瓜,就把它送给了猴王。

可猴王不会吃西瓜,于是它就招来许多猴子问:“谁知道怎么吃西瓜呀?”其中一只小猴就叫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是吃瓤的!”可另一只老猴子却说:“不对,不对好像是吃皮的!”“是吃皮的!”“不对,是吃瓤的!”于是猴子们就争吵起来。

最后,猴王听信了老猴子的话,啃起了西瓜皮,而那些小猴子则吃到了甜甜的瓤。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3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很少,对小草的熟悉度也是知之甚少,大自然中小草那新绿、嫩绿、鲜绿、翠绿,的各种开展此次活动。绿色,温柔着幼儿的视线。运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草的特征。了解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草特点,表达自己观点。

2.认识小草的`种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户外草地、小兔手偶、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户外拔草

小兔子要去小羊家做客,请小朋友帮忙,每人拔三种不同的草送给小羊,去户外找找。

二、游戏:播放音乐,找不同

1.找一个好朋友,把自己的小草和好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不同。

2.第二次游戏:拿出另一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3.第三次游戏:拿出第三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三、再次观察,交流结果

1.拿一棵小草看一看,说一说小草叶子是什么形状?

2.看一看,你的小草根长什么样?

3.闻一闻,小草有气味吗?像什么一样的气味?

4.摸一摸小草,你有什么感觉?

四、结束部分

师幼一起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能够自己去寻找发现不同种类的草,为比较小草的不同特点做铺垫。引导幼儿发现草的根部生长与土壤土质的关系。游戏进行三次,每次幼儿拿出的草都不同,为此幼儿在进行比较时,每次的发现都不同,找的朋友也不同,充满了兴趣和发现探究欲望。比较环节幼儿很认真的从草的叶子、茎部、根部去观察比较,能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发现。活动充满趣味性。

不足之处:

游戏的时间太短,没有更加透彻的比较三种草的特点。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4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体验复制的乐趣。

2.感受复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相同物品的图片。

2.视频(月饼的制作、复印机的工作、报纸的印刷)

3.操作材料:白纸、剪刀、记号笔、橡皮泥、模具、复写纸、拷贝纸等。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复制的现象。

出示各种相同物品的图片,请幼儿观察。(颜色、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

“你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吗?”

2.第一次尝试复制。

(1)提出要求

出示爱心的剪纸造型,请幼儿制作出一模一样的爱心。

(2)介绍材料

已剪好的爱心、纸、记号笔、剪刀。

(3)幼儿操作

3.请幼儿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

请幼儿讨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方便?

总结:刚刚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模一样的爱心,这些方法都可以叫做复制。通过复制,我们可以做出许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4.了解复制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会用到复制?

(2)观看录像。(月饼、报纸)

(3)为什么要用复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5.第二次进行复制。

(1)介绍各种复制的工具并请幼儿讨论使用方法。

复写纸、透明纸、橡皮泥及模具。

(2)幼儿分组探索。

第一组:复制相同的小鱼(复写纸)

第二组:复制相同的小兔(透明纸)

第三组:制作相同的“动物饼干”(橡皮泥、模具)

第四组:剪相同的小房子(记号笔、纸、剪刀)

幼儿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它组的操作。

6.迁移经验,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复制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复制方法等着小朋友去观察、去发现。回家后,大家找一找,还有什么复制方法和工具,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吧。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对探究叶脉感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

3、尝试对叶子进行分类、计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若干、每人个橡皮泥、叶子标本若干。

2、叶脉标志6个;书本标志6个(上面画有不同的叶脉标志)。

3、事先检查幼儿园西侧花园及附近小花园的安全性。

活动过程:

问题引入:小朋友,你认为叶脉象什么呢?所有叶子的叶脉长得样吗?

小朋友认真地观察,记录所发现的叶脉。提醒幼儿注意保护叶子。并用橡皮泥拓印下来。

二、自由探索:叶脉真有趣。

教师引导幼儿看看、摸摸叶脉;比较叶脉的粗细和纹路图案。并启发幼儿可以用托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也可用放大镜观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叶脉。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拓印的叶脉,说说它们的花纹分别像什么?可以分成几种?

2、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师利用叶脉标志介绍该类叶脉的名称。

四、游戏:小树叶找朋友。

幼儿自选片叶子标本,观察它的叶脉类型,进行分类游戏。

师:今天,风阿姨要跟叶子标本做游戏,风起时,小树叶就随风飘舞,风停时,小树叶就赶紧躲到它的.书本里。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模仿落叶飘的动作,并扩充对叶脉种类的认识。

五、自然结束:幼儿随着风阿姨飘到活动室做新的游戏。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浓度和水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教师:红色的饱和糖水、透明水。

幼儿:抹布人块

第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糖(每组份)勺子(每人个)

第三次操作:红色的饱和糖水(每组份)

糖(每组份)勺子(每人个)普通的红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份)

活动过程:

教师表演魔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导入,幼儿猜测。

教师:今天谢老师要给小朋友表演个魔术,请你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教师实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慢慢的将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变成两层?

二、幼儿尝试探索实验。

1、试试。

教师: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神奇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2、讨论:

教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

教师: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呢?(想想,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儿再次进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师:因为老师的水里加了种的东西,而你们的水里没有,是什么呢?(糖)

教师:老师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们看到糖了吗?糖去哪了?

总结: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们看不见。

2、幼儿进行探索实验。

教师:这次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来试试吧!

3、讨论。

教师:孩子们,这次你成功了吗?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没有成功。为什么加了糖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讨论)

总结: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红色的饱和糖水。幼儿进行探索。

1、出示饱和的红色水,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老师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红色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老师的水很粘稠。

2、幼儿实验。

教师:让我们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变得粘稠的时候再来试试吧!

3、讨论。

(1)教师:这次成功了吗?

(2)教师:为什么加了糖红色的水会沉下去呢?(幼儿讨论)

小结: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红色的水里放了糖能变成两层。如果放入盐会发生什么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会发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妈妈起试试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净。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7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兔子的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喜欢小兔子、关心秒度 动物的情感。

3.丰富词语:毛茸茸、三瓣嘴、蹦蹦跳跳

活动准备

1、动画片:小兔子真可爱

2、兔子一只,草、白菜、胡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动画片引发观察小兔子兴趣。

二、观察小兔子

1、兔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兔子的头部(长耳朵、三瓣嘴)

身体(椭圆形、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

尾巴(短短的)

2、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啊?我们来学一学好吗?

三、抱抱小兔子

1、那你喜欢小兔子吗?我们来轻轻的摸摸它抱抱它好吗?

2、小兔子全身长满了什么?(毛)

3、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

4、抱起来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毛茸茸的、柔柔的、软软的、暖暖的)

四、喂喂小兔子

1、小兔子爱吃什么?(青菜、青草、萝卜)

2、吃东西的时候它的嘴巴是怎么动的?(

结束部分

教师:那我们一起喂喂小兔子好吗?

带着兔子和孩子们一起散步,给兔子吃点。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19

活动名称:

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大家平时见到的汽车长什么样?

(幼儿的讨论)

2. 特殊功能的车(播放PPT1、2、3、4)

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汽车的基本特征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儿歌里的汽车

1.教师:除了刚刚说到的小汽车,你还见到过哪些车呢?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PPT 5、6、7、8、9

(2)这些车有什么用呢?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欣赏儿歌: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儿歌——车,我们先来听听。

3.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长什么样?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念儿歌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边看PPT边逐句学念儿歌《车》。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0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比较不同性质纸的吸水性。

2、懂得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积极探索纸的秘密,体验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已认识过各种各样的纸、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准备:

(1)蜡光纸、报纸、宣纸、牛皮纸。

(2)滴管、碗、泥工板、脸盆。

(3)记录表、勾线笔、投影仪。

(4)折纸小船、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蚂蚁要到河的对岸参加比赛,可是小河上没有桥。请小朋友帮小蚂蚁想想要用什么办法过河。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蚂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很多小朋友都认为可以用船来帮助小蚂蚁过河。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四种不同材料的纸船,哪种纸船才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二、介绍材料,引发猜想。

师:我先来看看这几只纸船是什么纸做的。你们觉得用报纸、宣纸、牛皮纸、蜡光纸做的小船,哪些不怕水?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过度语:到底哪个纸宝宝做的小船能够帮助小蚂蚁过河呢?让我们用这些纸先动手试一试。

三、幼儿探究操作,观察纸张的吸水性。

1、介绍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

师:到底哪些纸能帮小蚂蚁过河?

2、提出操作要求。

(1)用滴管同时滴几滴水在每张纸宝宝的身上,滴完之后用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每张纸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

(2)将观察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在记录表里面。

(3)如果不小心把水洒在桌子上,记得用毛巾来擦一擦。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1)分享交流探索结果。

(2)师:水滴在纸上,纸发生了什么变化?那种纸不怕水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

(3)教师小结。

师:生活中的纸有的会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就像宣纸和报纸一样;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就像小朋友刚才发现的蜡光纸和牛皮纸一样。

四、游戏:不会沉的船。

(1)游戏玩法及要求。

师:我们把这四只小船放到水里面,你们来观察看看最后谁能带着小蚂蚁过河。

要求:把船放在水里后,用眼睛观察,不能用手去拿水里的小船。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谁来告诉我,你刚刚看到哪些船沉下去了?哪只船把小蚂蚁带过河了?

小结:原来啊,最不怕水的是用牛皮纸做的小船,它把我们的小蚂蚁带过河去参加比赛了。

【活动延伸】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也是用纸做的,它也不怕水呢?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再来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材料的准备上不够合理,不能体现出探索纸的吸水性的目的。在幼儿的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方面上,我会赶着给幼儿总结性的答案,没有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记录表格,形成一问一答,干预了幼儿的自主性的想法。在实验结论,“那些纸会吸水那些纸不会吸水的时候”忘了在大记录表上做好总结结论,漏掉了这个大环节,很不应该。小结语也将有待提高,要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在下次的活动上,操作材料要考虑周全,运用各个感官去感知物体,能够做到不紧张,不漏环节,带动活跃的活动氛围。知识经验的准备要充分,各个活动的环节有趣并能够层层递进,小结语中要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语言要严谨。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1

活动目标:

探讨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图书《熊的影子》

2、手电筒、蜡烛

3、粉笔

活动流程:

讲故事《熊的影子》——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出影子——去室外找光和影子的关系——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游戏:〈〈捉影子〉〉

活动过程:

1、给幼儿讲故事《熊的影子》。(这是一个讲一只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问:

(1)你知道影子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影子?

2、引导幼儿在室内做影子。

(1)教师启发:你在教室里看见过影子没有?那怎样才能在教室里看到影子?

(2)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电筒、蜡烛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关系

(1)带幼儿去阳光下,让他们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观察他们怎么做。

(2)提问: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里会怎么样?在游戏场的阴凉处呢?

(3)启发幼儿动脑:怎么改变自己的影子,让自己的影子变得大些、小些、瘦些、宽些?怎样改变影子的`形状?并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影子,如伞、书等.

4、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并学习记录。

让幼儿结对在走道上游戏观察,并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每2~3小时回到同一点,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变宽了、变长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5、游戏:《捉影子》。

一个幼儿试着通过踩另一个幼儿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等。

3你认识我吗?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

2、引导幼儿用简短的句子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名称、形状及颜色。

活动准备实物水果:苹果、梨、橘子、香蕉、石榴等若干,篮子一个,图片一幅。

重点难点

重点:是幼儿能说出几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及味道。

难点:是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是在秋季里成熟。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里树上的叶子变黄了,有的变红了,被风一吹就会怎样?秋天里也是水果成熟的季节,你们知道果园里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谜语:黄金衣,包银条,中间弯弯两头翘。谜底:(香蕉)。

教师出示实物香蕉让幼儿观察后提问:果皮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教师讲解:是长柱形的,稍有棱。)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2、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石榴等水果,让幼儿观察后说出它们的形状、颜色及味道,让幼儿知道它们都是秋季里成熟的水果。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认识的.这些水果都是秋天里成熟的水果,它们的形状分别有圆形、椭圆形、长柱形的;它们的颜色分别有红、黄、绿等;有的剥开皮吃,有的用水洗洗就可以吃,味道有酸有甜,它们的水分很多,又有营养,希望小朋友们每天吃个水果,这样身体就会茁壮成长。

4、出示图片,让幼儿连线。

5、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三、结束部分

教师简单讲评,下课!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3

设计意图:

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操作各种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会带来物品不同的运动状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力”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联系幼儿的生活,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提升到粗浅的科学知识、以合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与需要,我们设计了“神奇的力”的活动,让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了解“力”的初步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幼儿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状态、形成与力的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幼儿能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合作交流。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和形变的现象,探索其原因。

活动准备:

皮球、毽子、橡皮筋、小汽车、铅球、绒球、油泥、拉力器、弹弓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或形变需要力,提出“力”的概念

1、导入: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好玩的东西,等一会儿你自己拉一拉、抛一抛、推一推,看看这些物体会怎样。现在请你选择一种玩具,找一处空地玩一玩,玩过后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并第一次尝试。(教师参与并巡回观察)

3、幼儿集体讨论:你刚才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4、运用运动与静止的对应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力”。(集体把玩具放在桌上)

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和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5、教师边操作边小结:如果物体运动或发生形变,那么它一定受了某种作用,这种神奇的作用就叫“力”。

二、再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与导入: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一种玩具,发现了“力”。现在请你们再选择一样不同的玩具,不过这次你要试一试,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并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自由选择并第二次尝试。(教师参与并巡回观察)

3、幼儿集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轻轻地用力,它会怎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样)

4、教师边操作边小结: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运得快,形变幅度就大……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形变幅度就小……

三、自由玩玩具,引导幼儿感受、发现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与导入:小朋友,刚才我们都是一个小朋友玩一种玩具,现在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一起玩一种玩具,想一想、试一试,你们怎么使这些玩具向不同的方向运动或形变?

2、幼儿自由玩各种玩具,使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运动。(教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选择伙伴,并巡回观察)

3、幼儿集体讨论:你和谁玩的,怎么玩的,物体是朝哪个方向运动或形变的。

4、教师边操作边小结:我们向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或形变。

四、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叫“力”,它能使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就动得快,形变就大;用力小,物体就动得慢,形变就小。我们朝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或形变。“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们身上的力能使物体运动以外,“力”还藏在哪里呢?

例如:壶里的水原来不动,烧开后水为什么会在壶里翻滚?电风扇为什么会转动?

反思:

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熟悉活动的内容与流程,了解本班幼儿园的水平和个别差异,活动准备充分、细致;组织活动精神振奋,教态大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活动设计目的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具有独创性;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玩具导入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层层深入的三次探索活动,有效地调动和保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能适度地给幼儿以帮助并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指导。

2、从幼儿方面看: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探索之中,能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老师及其他幼儿的讲解和回答;绝大多数幼儿能和同伴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探索问题的答案,并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从教学效果看:绝大多数幼儿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了“力”的基本知识,在活动中获得了锻炼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幼儿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结伴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延伸将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园配合,激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4、不足之处:由于本次活动幼儿有几次自由操作的过程,故场地较难布置。课堂上幼儿需动静结合,故教师的现场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活动前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应增加,这样临场应变能力会提高,对此课堂会更驾轻就熟。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4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幼儿园公开课科学教案 篇25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会用保护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学"的含义。(活动重点)

2、在交流、分享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基础上,能知道人类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的发明创造。(活动难点)

3、萌发对动物奇特的保护自己方法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动物世界奥妙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利用保护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图片。

(2)动物和由其得到启示所发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两个幼儿一份:鸟、刺猬、公鸡;

飞机、叉子、乌龟、坦克、闹钟、鲨鱼、潜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和家人都一起观察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怎样保护自己?(谁大胆起来说一下)

2、幼:我知道乌龟的本领,它遇到危险可以把头缩到龟壳里……

3、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幼儿所知道的动物出示相应的图片,师幼一起观察。

二、出示常见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本领。

1、教师分别出示(蝴蝶、青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蝴蝶和青蛙平时都生活在哪里啊?(花丛、陆地)它们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身体的颜色)

师:宝贝们说的真不错,它们身体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颜色飞在花丛中就像花儿的颜色比较相似;

青蛙身体上是绿色的,它在陆地上抓害虫时不易被敌人发现;

所以说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利用保护色,用自己身体上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2、教师依次出示乌龟、兔子、刺猬等动物图片,让幼儿了解它们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发表见解)

3、教师小结:在大自然中,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动物油保护色,有的动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通过联想、操作,知道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发明创造。

1、教师出示坦克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这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并说出理由。师:宝贝们,它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乌龟)为什么?

2、再次出示潜艇和装甲车等的图片,让幼儿想象:根据这些小动物的本领,人们可以发明什么?(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猜想)小结:原来在动物界中,它们有这么多的特殊本领啊!人们通过乌龟的硬壳发从制造出坦克,装甲车。蝶的保护色中发明创造了迷彩服,这样迷彩服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就不易被敌人发现了;

从青蛙游泳的姿势中,发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运动健儿的蛙泳技能。

3、幼儿每人一盒操作盒,盒里装有小动物和根据动物本身发明的物品,请幼儿帮它们配对,并大胆说明配对理由。

(公鸡-闹钟,鸟-飞机,刺猬-叉子)

小结:让幼儿理解"仿生学"的含义,人们看到了会飞的鸟,发明了飞机;

根据蝴蝶的颜色,发明了迷彩服;

根据刺猬坚硬的刺,发明了叉子;

这些发明创造都是模仿了动物本身特殊本领发明的,这种技术就叫"仿生学"。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很多启发,才能发明出这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让人们的生活很方便、很快乐,我们也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有特殊本领学习,结合"仿生学"的含义大胆猜想可以发明什么物品,并讨论交流自己该如何保护动物。

1、师: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小动物的特殊本领,除了这几种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它们可以启发人们发明什么呢?

2、师:

小动物这么有用处,那你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3、教师小结:我们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这么多本领,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和小动物和谐相处,不去伤害它们。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请幼儿在美工区将认识的动物及根据它们本领发明的东西用表征的方式画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